突然發現最近看的書都在描述一些特殊但是專業的職業,前一篇的運體師,這一篇則要說接生婆的故事。說到接生婆要打岔一下,我從小時候,大概國小高年級到國中中間吧,一直覺得全世界最可怕的巫術不來自巫婆,而來自接生婆,都是因為看了【飄】Gone with the Wind的續集。沒錯,飄有續集喔,因為美國人太熱愛飄這個原著,應該是太愛克拉克蓋博的招牌小鬍鬚跟費雯麗的招魂綠貓眼了,他們竟然讓另一位不同的作者Alexandra Ripley,在原著作者Margaret Mitchell去世都六十年了後,接棒寫了續集。裡面劇情我不多述了,大概就是講更多他們兩個分道揚鑣後如何各自 作孽 奮鬥的過程,結局當然是要在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都已經把書從Margaret的墳墓裡挖出來繼續寫了,如果還不在一起,難道要再從Alexandra的墳墓裡再挖出來一次嗎?南北戰爭都過去多久,川普都快製造第三次世界大戰了....(又離題) 總之裡頭郝思嘉Scarlett在生產時難產,來了一名會巫術的產婆,她的巫術厲害到....嬰兒生不出來她就伸手進去抓出來.....😝😝😝😝😝😝😝😝嚇死我嚇死我嚇死我,嚇到我決定長大以後一定不要生小孩。那樣的驚嚇餘留到現在的我,在看這本書心中童年陰影又浮現,但看完以後我只能說這本書的女主角,比我小時候幻想的巫術接生婆更厲害更強大。👍
【背景】作家邱祖胤原本是一名報紙業的文化記者,陸續有些文學作品投刊,從業多年之後,在四十五歲那年出版了第一本長篇小說,一鳴驚人,不少評論家稱為現代鄉土文學之星,接續王禎和、黃春明之往日榮光,開創虛構小說與台灣文學融合之未來。 這本小說在講一個少女的故事,在民國30年-60年間,在你我都還沒出生之前,鄭淑芬是一位生在台灣東北角牡丹坑的女孩,從小撒潑撒野,調皮搗蛋桀驁不馴,因緣際會下,十二歲開始為人接生,沒有牌照,不收紅包,靠著自己的力量,全力阻止鄉下人把生下的女孩送走,人稱「少女媽祖婆」,一直到87歲往生之前,她一共接生了3000多個孩子。故事雖然說是虛構,但原型人物來自作者的田野調查與親身採訪:「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採訪了幾位助產士,和她們聊了許多關於女人生產的事,以及接生時的種種趣聞,我開始對產婆這個職業,產生一分莫名的親切感。」
【金句】
【背景】作家邱祖胤原本是一名報紙業的文化記者,陸續有些文學作品投刊,從業多年之後,在四十五歲那年出版了第一本長篇小說,一鳴驚人,不少評論家稱為現代鄉土文學之星,接續王禎和、黃春明之往日榮光,開創虛構小說與台灣文學融合之未來。 這本小說在講一個少女的故事,在民國30年-60年間,在你我都還沒出生之前,鄭淑芬是一位生在台灣東北角牡丹坑的女孩,從小撒潑撒野,調皮搗蛋桀驁不馴,因緣際會下,十二歲開始為人接生,沒有牌照,不收紅包,靠著自己的力量,全力阻止鄉下人把生下的女孩送走,人稱「少女媽祖婆」,一直到87歲往生之前,她一共接生了3000多個孩子。故事雖然說是虛構,但原型人物來自作者的田野調查與親身採訪:「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採訪了幾位助產士,和她們聊了許多關於女人生產的事,以及接生時的種種趣聞,我開始對產婆這個職業,產生一分莫名的親切感。」
【金句】
- 是的,每次完成任務,她總會補上這兩個字 (註: 愛笑,台語的"有好笑"的意思),有輕蔑,有祝福,有一種「一切才正要開始」的無奈與釋懷。她看得太多,看得有些煩,這些孩子,她只要多瞟一眼,就能預言她們的一生,知道他們總會幹些見不得人的事,有時也會做一些讓人感念在心的事,有時看了一肚子火,有時束手無策,愛莫能助。這世道從來不會順著自己的意思走。 不過,至少此刻,看這初為人父的小丈夫疼人的模樣,她相信這女娃終究會好命,至少在他招弟招妹之前,至少在她嫁人之前,她都會是這人世間最被呵護的寶貝。 就像她自己一樣。
- 她從不盤算三天以後的事,只是讓自己像個陀螺一樣拼命的轉呀轉,嘴巴不停的叨叨念念,盼因此日子能過得快些,盼一家人都能聚在一起永不分離,就算吵吵鬧鬧,也讓人感到踏實。
- 他知道,這樣的猶豫與耽擱,在其他兄弟的眼裡看來,是軟弱怕事的行為,但他一直相信,一切老天自有安排,老天在別的地方虧欠他的,一定會在別的地方奉還,即使不是現在還他,也會是在以後,就算這輩子都不還他,也都是命。
- 「咱做產婆這途的,不是說你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咱是媽祖婆挑來做功德的,不做都不行,做到不能走路了還是要做。」
「我有時也很艱苦,常常跑到媽祖面前哭,說我不做了,但之後還是得做,媽祖都不會罵我,像我阿母一樣,都會原諒我,這樣我還能說甚麼。」
阿撿嬸的語氣雖然淡定,臉上卻老淚縱橫,待淑芬發現,心中震撼不已,但阿撿嬸繼續 說。
【我的眼睛業障重書評】
這是一本長篇小說,也是一本鄉土傳奇,裡面除了將主角鄭淑芬從小到大的好爭好動個性描述地非常生動,躍然紙上,也對那個年代女性在家庭與社會裡的價值,她們面對的生存壓力,婚姻壓力,生育壓力,用一種溫暖而直樸的語調清楚地訴說出來。不只是描述現實的大環境架構,在非現實的傳奇部分,也傳遞了很驚人想像力與豐沛的情感,而在現實與傳奇當中的交疊,可以處理到完全融合,而不感到突兀,我認為只有在村上春樹的書中能見到這種功力。因為作者本業出身是記者的關係,他的文字很精簡,精準,而且很成功的將台語變成文字,讓方言不只是方言,也能變成文學,在台語文字的對話中,可以看見蕭麗紅或黃春明那種功力的自然不造作,不會台語的人也能看得很順利。「台語文字」的存在特別在台灣鄉土文學中是必要的,因為它傳遞的是更精準的情感,比如「吃人夠夠」若是用「欺人太甚」來說,就顯得一般而少了一股力量。如果一個作家可以在作品情節的現實與幻想中,在文字運用的精準與靈活中,在主角塑造的詳盡與留白中,都取得優美的平衡,我真的覺得是很驚人的功力,加上每一章節都環環相扣,讀起來很過癮,開始熱烈的找尋他的其它書籍並希望不致失望。
除了享受這本書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一邊看也有些聯想與感想:
【我的眼睛業障重書評】
這是一本長篇小說,也是一本鄉土傳奇,裡面除了將主角鄭淑芬從小到大的好爭好動個性描述地非常生動,躍然紙上,也對那個年代女性在家庭與社會裡的價值,她們面對的生存壓力,婚姻壓力,生育壓力,用一種溫暖而直樸的語調清楚地訴說出來。不只是描述現實的大環境架構,在非現實的傳奇部分,也傳遞了很驚人想像力與豐沛的情感,而在現實與傳奇當中的交疊,可以處理到完全融合,而不感到突兀,我認為只有在村上春樹的書中能見到這種功力。因為作者本業出身是記者的關係,他的文字很精簡,精準,而且很成功的將台語變成文字,讓方言不只是方言,也能變成文學,在台語文字的對話中,可以看見蕭麗紅或黃春明那種功力的自然不造作,不會台語的人也能看得很順利。「台語文字」的存在特別在台灣鄉土文學中是必要的,因為它傳遞的是更精準的情感,比如「吃人夠夠」若是用「欺人太甚」來說,就顯得一般而少了一股力量。如果一個作家可以在作品情節的現實與幻想中,在文字運用的精準與靈活中,在主角塑造的詳盡與留白中,都取得優美的平衡,我真的覺得是很驚人的功力,加上每一章節都環環相扣,讀起來很過癮,開始熱烈的找尋他的其它書籍並希望不致失望。
除了享受這本書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一邊看也有些聯想與感想:
- 男人寫女人的故事時,可以特別地溫婉入勝: 譬如白先勇寫孤戀花,永遠的尹雪豔;譬如黃春明寫看海的日子;譬如古代的宋詞,大多從女子的角度出發,因為是要給當時的歌妓演唱的,當然不能唱出「路邊一棵榕樹下」那種感覺。我覺得是因為異性之間,容易存有比較美好的想像,比較溫柔的善意。你看張愛玲寫女人,那就是一種直白跟殘忍了。
- 記者寫書的優勢與劣勢: 記者寫書也不盡然都是很能掌握文字的,有的時候掌握地太精準,或者太注重背景描述,太冗贅,就算性質是回憶錄或探討,都讓你覺得在看學術性質論文還像學術。最近看的幾本作者本業是記者的書都給我這種感覺:「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Primates of Park Avenue: A Memoir by Wednesday Martin、 Drink by Ann Dowsett Johnston。許維菁的書我覺得有時候用字太奇僻,太多,像是國文教科書的補充教材,當然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因為我眼睛業障重嘛。
【適合的人群】喜歡故事的人,有故事的人,想學習怎麼講故事的人。過年即將回家面對親朋好友,想先練一下肖話台語比較好問候人家長輩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