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廢柴主婦的退休心事- 說好的師姐呢?
大家過了一個新年,雖然在武漢肺炎的陰影之下,應該還是有好好跟家人團聚,回顧一下去年,以及不可避免地退化成只能吃喝拉撒睡的嬰兒吧? 這個「年嬰現象」我覺得如果再沒有甚麼學者來探討,或是BBC來拍個紀錄片的話,我就要註冊一個®了,太頂真太有涵義的描述了嘛。好啦今天沒有要討論「年嬰現象」,今天要討論的是「我的師姐故事」。
上一篇的【退休要幹嘛之四象限練習】據廢柴本人的親友說,過年期間,因為遇上武漢肺炎人心惶惶,還遇上KOBE的偉大墜落,感觸特別良多,所以特別找出來練習了好幾輪,難怪我一直納悶怎麼KOBE逝世那天我的流量暴增 😮 希望大家不要開工第一件事情就是遞出辭職信,還attach上自己的四象限練習表.....但還是開心廢柴的文章給大家一點激勵,一點對人生不同的看法,對於這樣小小的影響力,本人表示感恩,感恩,再感恩。(自此處師姐魂上身)
在我的退休象限裡,在第二象限【有興趣,不常做】當中,宗教其實占領一個很大的虛線。說是宗教,不如說是對人生意義的思索,對人生價值的衡量,對人生去從的疑惑....種種哲學性的問題,需要了解,想要了解,或至少找出一個有系統的脈絡去了解,而不僅僅是求神拜佛祈福而已。在這塊宗教的虛線內,我還沒有選定是哪一門宗教,我想這個選擇不比大學填志願,通常是考了多少分跟家人希望你念甚麼來決定,這個選擇甚至比婚姻還需要慎重,需要全面性的了解與考量,因此我一直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處理這個虛線。
但是在訴說「我的師姐故事」之前,有幾點需要跟廣大閲眾 (就是妹妹,妹夫,舅媽,表弟妹大概五枚) 溝通: 1) 宗教是個人信仰自由,絕對沒有勸說,或貶彼揚此之意; 2) 雖然說是宗教信仰,但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生命哲學,所以可以說我不信神,但我信命運,我信人性,以及命運在人性的脆弱與高尚的落差中,激盪出來生命的力量,有點像水力發電那樣 (天哪我好懂,這邊也要®一下);3) 故事當中種種有關本人做為「師姐」的搞笑情節,絕無取笑之意,只是個人經歷,同時因為前所未有,首當其衝,感覺特別的衝突與驚喜。如有得罪,請多見諒,阿彌陀佛。
故事起源於廢柴有一天又躺在床上滑臉書的時候,突然跳出來了法鼓山聖嚴書院佛學班的推廣專頁,當時我的象限畫的是亂七八糟,也沒有甚麼清楚的行動計畫,百無聊賴下我就點進去註冊了,你說這不是命運(以及馬克札柏大神)的安排,是甚麼的安排呢? 我想說可能就跟甚麼講座一樣,最多一兩個周末去聽一聽,應該還可以應付。
所謂命運的安排就是: 人要往東走,路就往西拐,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
過了幾天我接到一通電話,從電話那頭傳來對方很和譪可親的聲音 : 「請問是艾珊菩薩嗎? 阿彌陀佛.....感恩....感恩....阿彌陀佛」這大概是我在一通電話裡面聽到最多菩薩、感恩跟阿彌陀佛的記錄了,當然我也要調整一下自己的頻率,所以在對方告辭,要掛上電話之際,我也很不熟練的說了一句「感恩,阿彌陀佛」。於是這六個字成為往後幾個月本人最常用的關鍵字。
原來這是一通「開學通知」的電話,並且邀請我擔任「悅眾」的職位,並且參加「悅眾」的學前訓練。所謂「悅眾」就是行政團隊,小隊長,服務人員之類的意思,名稱取得相當具有法喜。等等,甚麼開學通知? 不就是一講座嗎? 我再去打開原來註冊的頁面看清楚,原來這是個每周三早上固定上課的班級,而不只是單一事件,就是outlook上面meeting arrangement要選「連續於每周三早上九點到十一點半發生,連續發生六個月」的那個選項。
說到開會通知,最恐怖事情不是錯過會議,最恐怖的事情是以為這個會議只會重複六個月,結果開會的第一天才知道其實是三年,三!年! 沒有錯,等到我調整好心情,想說大概約莫半年的課程,結果開學第一天法師第一句話就是:「阿彌陀佛,歡迎各位菩薩來參加為期三!年!的法鼓山佛學班」當時我聽到匡噹的一聲,嚇一大跳,原來不是我下巴掉下去的聲音,是我不小心打翻水壺了,超糗!
於是我就開始每周三早上乖乖去上課的師姐生活,同時因為擔任主要學藝的職位 (不要問我為甚麼,我也想問為甚麼),要處理很多報名,名單,名牌,點名,報到,發書....各式各樣本人最討厭,最沒耐性,最會搞砸的行政事務,一開始不騙人,我真的每周到了周一就開始緊張,週二晚睡不好,周三一早驚醒衝去準備上課前各式各樣的庶務,您可能想說不就是學藝股長是能有多忙,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為您念一句阿彌陀佛,幫您消消無心之口業,因為真的很~忙~。這樣比喻好了,看過蠟筆小新的人們可以想像一下,在春日部幼稚園裡,有著大概四十個小新,四十個妮妮,四十個正男跟四十個阿呆,風間負責要大家乖乖的領名牌,入座,收作業,交錢,正確上下課....但是他們就是小新,妮妮,正男跟阿呆啊,怎麼可能乖乖的從事這些事情呢?你說風間能不瘋癲嗎? 我常常上課的前中後,都扮演著焦慮並瘋癲著的風間。
佛學班除了每週固定上課,缺課不得超過五堂之外,每學年也有固定的義工服務時數,以專業術語來說叫做「出坡」。但這「出坡」的認證過程其實相當的自由心證,就是去參加某個法鼓山舉辦的活動,可能是為長青班的長者供餐,可能是為兒童營的小朋友們準備點心,可能是水陸法會的時候幫忙洗碗盤,也可能是戶外禪的時候幫忙洗廁所,以上這四種就是我做過的義工服務。坦白說洗廁所的時候心情是崩潰的,並不是因為廁所很髒,而是因為廁所一點也不髒!不僅寸塵不沾,偌大的女廁大約有五十多間,看起來都像剛剛完工且沒人使用過一樣。而掃除用具包含垃圾夾、自製清潔劑、掃把、濕擦拖把、乾擦拖把以及水桶,全都光潔亮麗一字排開,這個沒有強迫症我覺得是做不到的境界!連我媽都做不到。(拐彎抹腳地直指鍋媽媽有強迫症)就連這樣完美的廁所,我不明白為什麼眾人還是一字排開,煞有其事的又刷又洗,又掃又擦,以一個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根本就是無效率又瞎忙,重點是洗完一點也不髒的廁所,還得洗這些掃除用具,這樣的無限迴圈讓我倍感不耐。
這樣的「文化衝擊」比較大的還出現在有一次,授課法師也是監院法師在上課時播放了一個短片,大體是在說這個分院多次舉辦了清街的活動,確保我們分院的周遭是清潔清淨的,也展示我們對鄰里的奉獻心。我覺得這樣的立意可以理解,因為分院的來眾眾多,有時候停車,電梯什麼的多少佔了大廈上班族還有附近居民的資源,經常舉辦這些活動也是一種公關策略,以行動展示我們「心靈環保」的理念。但是一看影片我又崩潰了,這條路已經是台北市數一數二高級的路段,本來就不會有什麼垃圾,連落葉都很少見,就看到每顆樹的周遭大概都圍了十個左右的人,專心一致的在撿....樹下的落葉😳 再補充一下那條路上的行道樹都是有「家」的,就是有圍柵欄,你去撿人家家裡的落葉做什麼呢?再說時值秋天,樹下一直撿,樹上一直落,這不是沒效率什麼才是沒效率?
我回去後大肆抱怨這些種種沒效率跟種種不明白,迄今還記得被「開示」的那個場景,在某個早起的早晨,在永和豆漿店裡,史哥穿著睡衣跟絲力啪(slipper),一邊聽著我說這些,一邊喝著鹹豆漿,然後好整以暇悠悠地吐出:「法師要整理的不是街道,是你們的心。」當下他的頭頂周圍彷彿發射了六十四道金光如此閃耀,閃到我彷彿想通了什麼。
「人在哪裡,心在哪裡」「做什麼事情,心就在那裡」,這個境界就是「禪」的境界,而這樣定心的境界,不要說多少年沒做到過,有沒有做到過都成問題。在工作時,我們被鼓勵multi-tasking,在生涯規劃上,誰不是多少斜槓著過人生?這一秒想著下一秒,今天想著明天,早上搭捷運想著不知道幾點開會,開會時想著中午吃什麼,午休時又想下班要幹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近憂往往也是各種憂,什麼都想到了,唯獨沒有看到自己眼前的風景,聽到面前的人的聲音,嚐到正在享用的食物。「當下」只有一瞬間,而當你正要活在當下的時候,這個「當下」已然過去,如果不是時時刻刻把自己活在「禪」中,其實某種程度你一直在過著別的生活,想像中的生活,預期中的生活,憂慮中的生活,唯獨不是自己的生活。吃飯有吃飯禪,喝茶有茶禪,走路有走路禪,連打麻將也應該有麻將禪....專心在正在做事情上面,用一種zoom in再zoom in的角度放大每個細節,觀察並體會它,這樣才能說是好好的過著生活,而且是自己真實的生活。
在那次「永和豆漿之六十四道金光事件」之後,我感覺自己開始用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去佛學班,去參加各式的義工活動。碰到雜事不會不耐煩,先接受,再處理它;做義工的時候,利用時間觀察需要幫助的人,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法師在講課的時候,我也不再想東想西,把心放在法師的上課內容,以及自己的筆記上。我自己認為自己沒有轉變得太多,佛學廣大浩瀚,我也沒有資質吸收很快,唯一的轉變就是變得專心,因為專心,所以明白清楚,所以放鬆,也因為放鬆,所以更容易專心在正在做的事情上面。總而言之,「瞎忙」的時間越來越少,「活的清楚明白」的時候越來越多。
當然我還是有很多不適應的事情,比如說穿義工服的polo衫要扣到最上面一顆,下擺還要紮進褲子裡,每次只要一下課不管多趕我一定把制服換下;比如說上課當天吃素,當然分院的素菜很好吃,但回到家我一定叫一份麥克雞塊配電視新聞,來點腥羶人生;再來就是我還是很不習慣被叫「師姐」,有一次我在電梯裡面碰到同學(應稱「同修」),他叫了我一聲「師姐好,阿彌陀佛」,我回了他一句「師兄好,阿彌陀佛」後,當下覺得很像應該雙雙拾起什麼明劍跟寶刀說:「我們去找師父練功吧」然後輕功飛起.....種種。人的習氣還是很難一下子被改變吧,我也不是太著急,還有三年,三年之後再三年,人生(希望)有無數的三年,如果總是專心的活在當下,這個人生應該可以過的很精采,沒有虛度吧。
沒有去上課的寒假,包含現在因為武漢肺炎延遲開學的日子,那種專心的感覺好像慢慢又消失了,一週一次的上課,還是一種必要的routine,提醒著自己明心見性。不知道,我開始期待開學的時候了,並希望早點來臨。
下一篇預告:脫離嬸味的十種方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