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s From FB Life in Quotes
我從2012年到大陸工作以來,前前後後數一數竟然換過四個工作,分屬不同的產業,也是不同類型的資方,有英商藥廠,有美商中資速食,有港商飲品,最後一家是連鎖咖啡界最大龍頭的那條綠色美人魚(這樣說已經昭然若揭了)。在這些工作中我交到很多很好的朋友,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同儕,也能做一些在台灣不太可能有機會做的事,不論是規模或是創新度,因為市場大而機會多的關係。但反方面講,需要因應市場變動,高目標成長(所有跨國公司都會將每年的全球成長裡面,最大一塊source of growth灌到中國市場,他們大概就是想到賣鞋子給非洲人民那樣心花朵朵開的概念),辦公室裡的狼性競爭,高頻出差,還有最基本的環境適應與文化差異,讓我在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六年中,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體能上,自己都感覺疲憊老化了好多。在上海工作的那幾年,下班沒有放下手機過,就算是假日,我也常常在孩子的律動課外,或是周日羽球時間的空檔,讀著微信裡面一條又一條的命令,交代,詢問,轉發.....聽著老闆在微信裡面留言的言外之意,一邊揣想甚麼時候回覆不會太晚也不會太早,太晚顯得我無能,太早顯得我萬能,都不是甚麼妙事。
在我所經歷因為工作而影響身心健康與個人生活的眾多事蹟裡面,我能想到最愚蠢的一件事,是某個周日在運動正酣的時候,接到廣告公司十萬火急的電話,那邊的創意總監跟客戶總監都快瘋了,為了某個正在後製的廣告,那個熱狗從漢堡裡滾出來以後跳動的頻率跟次數,我那神經病上海女老闆大概已經前前後後改了十次,而這天她在風光明媚的周日下午發出了第十一次 comment也是最後一次通牒,今天再改不好明天就不用上了。這個業界眾所周知的神經病女老闆最著名的就是,永遠只用微信留言給工作團隊她的comments而且一給可以給十幾條,每條從三十秒到三分鐘不等。這在她來講是張口之勞,對我們這個娘娘降旨不可不從的團隊來說,十條留言給十個人聽能得出一百種不同的take-away。 我記得那天整個廣告公司團隊和我的團隊在電話裡大吵大鬧,就是因為每個人聽到要修改的地方都不一樣,而每個人都堅持他聽到的版本是對的,創意總監揚言再也不接我們公司project (這是第N個創意總監了,而且他本人也撂下第N次這樣的狠話),感冒快兩個月的業務總監在電話中不停咳嗽被大家罵Can you mute? 人處公司加班的小朋友因為已經幾天沒睡,情緒不穩竟然哭了出來。在一個風光明媚的周日下午,在一個上海難得有的無霾無雲的好天,在一片視野開闊的運動場上,而我已經為了趕這一季前前後後快20支雞塊滾來滾去漢堡跳來跳去的廣告整整三個月沒運動了.....我覺得這樣浪費人生的爭吵實在有夠該死,當下本人下了一個自己覺得是個人領導統御歷史上最好的決定: 我叫那個悲傷的小朋友擦乾鼻涕眼淚,拿出辦公室的八爪魚開電話會議讓所有人call-in,用他自己的手機開公放,一條一條把神經病老闆的微信留言播放出來讓所有人同時聽,重複播放三次以後大家才能開始討論中間誰都不准插嘴。這樣一來果然大家神智都突然清楚了,不但聽懂了,而且瞬間都站在同一陣線上,那就是「確確實實這個人是神經病,這個改完跟沒改一樣,但還是改給她因為我們不想再被折磨了」。
像上面這樣激烈地愚蠢著的事不只是單一個案,也不只在這家公司,而當我在某個地方因為某一件事情變成最後一根稻草毅然決定換工作,再經過了重重的面試,reference check, package negotiation, offer letter sign back, on-boarding process, 以及蜜月期 (大約是一周)後,赫然發現往事重演舊事重來,我才開始慢慢確定這樣的鳥事在哪一家公司都會有。如果一家如此,兩家如此,換到最後每家都如此,那問題不在這些公司身上,問題在我的身上。雖然我也並不是一直全然無法應付這樣的壓力或面對這樣的蠢事,只能說年輕的我可以,而現在,今時今刻的我不行。自己也說不完全那是怎麼樣的轉變,好像失去了一些不顧一切達到目的的勇氣跟力量,也失去了一些競爭的野心,以及對成功的渴望。其實最可怕的不是你為了達到目的願意付出甚麼,或願意付出多少,最可怕的是當你達到目的後,一點開心喜悅都沒有,只有疲倦,以及天哪下個目標又要來了,甚麼時候可以消停一下....這樣的倦怠感。真的,活到某種時點會發現,可怕的不是忙、累、煩、病,可怕的是倦,不管是對人或是對事情都是這樣。
倦怠跟失望席捲了我的腦海,削弱我的體力,隔絕我對快樂的感知,好長一段時間,起起伏伏,我都活在灰色的時間跟空間裡,跟著一隻黑狗相處。在工作與換工作當中,我曾經花了一年的時間,在女兒的小學裡面擔任英文代課老師,而這一年是我在上海工作的六年裡面,最快樂、滿足、充實的一年。每天推開教室的門,開心的喊一句「Good Morning Students!」聽著他們吼回來「Good Morning Teacher Elsa!!!」,一整天的光都被點亮了,改作業,出題目,想上課可以玩的遊戲,想怎麼補充他們的課外讀物,每個學生我都記得,記得他們的名字,座號,座位,筆跡,唯一不怎麼記的是分數。這一年帶給我的滿足跟快樂,比過去十幾年在外商職場裡打滾得到的都多,我自己也深感驚訝,或許在那個時刻,我已經暗暗起了其實不想回去工作的念頭。
如果有人問我,怎麼會決定退休呢? 我反而會更想問自己,這樣的決定是誰下的呢? 人生很多時候,不僅是被浪潮推著向前走,到了某個交叉點,該決定東西南北時,似乎也不完全是自己能夠掌握或完全作主的。「有志者事竟成」在很多時候該讚嘆的不是那份努力,而是努力之後有好結果的那份幸運。在某個時點之前我信奉個人主義,在那之後我反而覺得一切都是機緣運氣,世界上幾乎沒有甚麼事情是個人可以完全掌控的,「人定勝天」這四個字背後其實是「因緣俱成」,時間到了,一切都對了,外在內在環境都搭上了,才會有期待的結果。但是這不影響我對自己所設定的目標的努力,只是對結果的期待有更合理的認知,這樣之下的付出是更沒有條件,更專心一致的。話扯遠了,回到問題本身,我想在我還沒有對自己說: 「應該來做一下退休的規劃跟考慮退休時點」之前,自己對原本的工作性質就已經失去願意燃燒自己的那種熱情,身心狀況也不支持,再來就是慢慢開始發現生活裡除了工作,有更多自己有興趣探索的面向,雖然那些面向都是沒甚麼太大警世作用或經濟價值的,而且跟自己前半生的專業根本沒有continuity,比如做菜、寫文章、運動、學琴、研究佛學、研究文學,但是這些事情讓我可以很平靜的,饒有興味的過日子,而且因為是自己的選擇跟興趣,每天安排下來,有時候時間還很不夠用,但是會提醒自己放慢跟留白就是了。
我覺得「退休」這兩個字的用法應該重新探討一下,這兩個字的用法常常讓人有「老了不中用」的感覺,一聽到人家說要退休了,就覺得下一次再聽到他消息是不是就是言卜聞那樣沒禮貌。「更換人生跑道」「開始第二人生」「重生」好像比較合理,但是又很拗口,沒辦法就暫時說是退休吧,的確是從某種從年輕以來就孜孜不倦汲汲營營的跑道上退下,過著休養生息的日子啊。只要不是退化跟休克就好。
這樣的決定是誰下的? 除非是中蠱或被附身,當然是我本人下的,但某種意義來說,也不是我決定的,這就是這通篇廢話想表達的意念。有沒有跟誰討論呢? 當然有,先生,妹妹,非常要好的朋友,但老實說並不多,我也沒辦法問問哪位先輩的意見,這個社會上本來有工作,但在我這個年紀就決定不要工作的女人,跟過年除夕會問太太「老婆,今年除夕你想回娘家過嗎?我可以陪你喔。」並且除夕夜也上前洗碗的男人一樣少吧? 我有幾個也很優秀,而且比我還聰明,更有才華跟靈性的女性朋友,有過相似的念頭,有的已經做了和我一樣的決定,有的還在猶豫邊緣。還好有她們能聊聊,否則我一定會感到非常寂寞跟非社會主流,與社會脫節而且被邊緣化的(其實真的就是)。原本想寫這個退休心事的專欄,只是覺得自己不管是生活的腳步,還是心境的轉變都已經穩定下來,想要記錄這樣的步調,而且回去看前三四年的日記,媽啊! 根本就是兩個人! 太值得寫了! 等到真的下筆開始寫作,竟然就有一些久未聯絡的老友,想聊聊心事,我想是因為2020剛開始,所有人都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思索吧。所以我2020年的project之一就是這裡,每周一(盡量啦)早上會張貼一些文章,描述廢柴主婦退休之後碰到的各種大小挑戰、自我懷疑、困擾有時甚至是困頓;但是「守得雲開見月明」,如果能秉持一些在心理上,身體上,生活與經濟安排上的原則,其實退休並不是一件奇怪或不能考慮的事情;當然還有就是如果你還是希望繼續工作,有些方法值得參考,可以讓你有更悠閒,更有餘裕,簡單來說過著不要那麼慘烈的職業婦女生活.....種種都是希望可以提供在職場上背著婚姻或孩子,還拿著刀戟打仗的女戰士們一點點綠洲就在前方的想望。
下期預告: 【老公不要我了怎麼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