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柴主婦在2020年最新的project就是不消費,受一群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好友影響,決定棄卡從戎,不買不必要的東西,當然必要這兩個字有點tricky,改天可以好好好聊聊這個project (以及必要二字隱含的漏洞)。因為這個project,買書癮頭重的我,從去年就慢慢開始大部分從圖書館借書,一方面省錢,一方面家裡書櫃真的要爆炸,很多時候想再看書都挖不出來,我甚至有一天覺得要挖出最裡頭那本書太難了不如博客來再買一本←如此荒謬。解決書櫃爆炸問題的另外一個方法是買電子書,不占空間,存在手機裡可以利用零碎時間看一下,這種閱讀方式正適合我今天評論的這本書,雖然是小品故事,但是也有可以細細思量回味的地方,等個公車甚麼的時候可以看完一篇。
【背景】第一次這本書上寫作者是大師兄的時候..這叫我怎麼看的下去,那個一直被誤會是金剛腿其實是鐵頭功的到大師兄嗎? 後來還被內褲罩頭的那位? 想不到大師兄歸位以後如此精進,還出書了!
【背景】第一次這本書上寫作者是大師兄的時候..這叫我怎麼看的下去,那個一直被誤會是金剛腿其實是鐵頭功的到大師兄嗎? 後來還被內褲罩頭的那位? 想不到大師兄歸位以後如此精進,還出書了!
後來真的是誤會一場,此大師兄非彼大師兄,是一位PTT媽佛版(不要問我我不知道那是甚麼)上很夯的作者,斜槓的另一邊身分則是在殯儀館工作的接體員,不過據他在書中的描述我覺得他已經具備全方位的送葬技能👍,曾經出過「接體員的大小事」,也在描寫殯儀館工作而經歷到的人生與人死百態,而這本「比句點更悲傷」是他的第二本書。這本書書衣上寫著張大春的引言推薦:「往生者其實沒有甚麼好怕的,最慘也只是支離破碎,活著的人那種聲嘶力竭,比死亡更刀割。」。的確他的寫作風格像是大春老師會推薦的,寫實但不殘忍也不灑狗血,讀來唏噓時帶著幽默,想笑的時候又有點想流淚,這種文字來自實打實的生活體驗,比如張輝誠的離別賦,林立青的做工的人那樣,讀的時候能感覺到作者的誠意跟踏實,因為是真實人生啊。
【金句】這本書裡面雖然不是甚麼文藻華美,精工雕琢的文章,但很多時候字字珠璣。我認為作者本身滿適合寫詩的,有些段落沒甚麼形容詞,卻寫到你心裡,我想這已經是海明威或瑞蒙卡佛的境界。
【眼睛業障重書評】裡面的人物角色不多,除了往生者們(當然也幸好是只出現一篇後就不再出現)與他們的家屬之外,固定角色就是大師兄本人,葬儀經營多角化的老闆師父,開接體車開到人生態度很淡薄的老司機,愛喝麥香紅茶也有天眼通的大胖,還有就是在殯儀館裡面打工換宿的聾子遊民以及人不可貌相的遺體修補師老大。這些角色因為是真實的(我想應該是),所以特別有生命力,色彩鮮明,不需要名字,不需要人物簡介,單單靠一些對話,就能清楚感覺他們的輪廓跟個性,彷彿就活在你眼前,還可以對話個幾句。如果拍成電影,不曉得演員們能不能演的比書中單用文字描述的他們,更生動可愛。看到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有點捨不得這些人物們,竟然會起了-不知道是在哪家葬儀社工作能不能去看看他們 (驚!)-那樣的痴纏念頭。書中一篇篇悲中帶笑的小故事,雖然說的是死去的人的故事,但活著的人也沒有因為活著而過的比較好,該死還是該活,跟一個人的生命價值無關,純粹都是命運的安排吧。死去的人就此畫下句點,活的的人繼續過著比句點更悲傷的日子,直到自己的句點來臨,這大概是整本書要表達的意念,至少是我這邊看完所得到的。我很少看所謂「網路文學」的文章,並不是因為看輕這樣的文學表達管道,純粹是個人習慣 : 買書應該要買厚一點可以讀久一點,作者最好出過的書多一點這樣看完這本還可以看下一本,如此幼稚。如今電子書的方便性,還有電子書櫃上流通的作品特性,讓我有更多機會看一些所謂流行暢銷書,說實在話這些書有沒有"文學價值"留給專家去評斷,我認為如果一本書看完會讓你想想自己應該怎麼生活,怎麼死去,或怎麼面對身邊的人的生死,它已經具有可貴的"生命價值"。
【適合閱讀的人群】除了人生百態也想看看人死百態的好奇寶寶。對於自己辦公室工作以及開會人生感到厭恨的上班族群。常常臆想生離死別鏡頭而遠顧近憂兼具的焦慮症患者。等公車跟捷運的時候不想再滑臉書想看點別的的通勤族。
【金句】這本書裡面雖然不是甚麼文藻華美,精工雕琢的文章,但很多時候字字珠璣。我認為作者本身滿適合寫詩的,有些段落沒甚麼形容詞,卻寫到你心裡,我想這已經是海明威或瑞蒙卡佛的境界。
- 【流水帳】那些活著的人、死去的人、家屬和死者,陰和陽,沒少過的抱怨,和無盡的遺憾,夾雜著多少別人人生的故事,就只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而已。
- 【假如死後還可以有一個時辰告別】 至少這世界上,還有一個人會想念你,是個你覺得帶你來這個不快樂的世界,卻又送你離開這個你覺得不快樂的世界的人。
- 【棉被】那個時候,我才知道有些東西我以為是垃圾,對其他人來說卻是他的一切,而有些我覺得重要的,在他人眼裡也許只是垃圾。
- 【亡者變青蛙】有時候,喪事不是喪事,只是想花錢買個不要遺憾,跟買張贖罪券沒有兩樣,只要覺得值得就好。
- 【作者座右銘】願我一生都肥宅,不帶遺憾進棺材👍👍👍
【眼睛業障重書評】裡面的人物角色不多,除了往生者們(當然也幸好是只出現一篇後就不再出現)與他們的家屬之外,固定角色就是大師兄本人,葬儀經營多角化的老闆師父,開接體車開到人生態度很淡薄的老司機,愛喝麥香紅茶也有天眼通的大胖,還有就是在殯儀館裡面打工換宿的聾子遊民以及人不可貌相的遺體修補師老大。這些角色因為是真實的(我想應該是),所以特別有生命力,色彩鮮明,不需要名字,不需要人物簡介,單單靠一些對話,就能清楚感覺他們的輪廓跟個性,彷彿就活在你眼前,還可以對話個幾句。如果拍成電影,不曉得演員們能不能演的比書中單用文字描述的他們,更生動可愛。看到這本書的最後一頁,有點捨不得這些人物們,竟然會起了-不知道是在哪家葬儀社工作能不能去看看他們 (驚!)-那樣的痴纏念頭。書中一篇篇悲中帶笑的小故事,雖然說的是死去的人的故事,但活著的人也沒有因為活著而過的比較好,該死還是該活,跟一個人的生命價值無關,純粹都是命運的安排吧。死去的人就此畫下句點,活的的人繼續過著比句點更悲傷的日子,直到自己的句點來臨,這大概是整本書要表達的意念,至少是我這邊看完所得到的。我很少看所謂「網路文學」的文章,並不是因為看輕這樣的文學表達管道,純粹是個人習慣 : 買書應該要買厚一點可以讀久一點,作者最好出過的書多一點這樣看完這本還可以看下一本,如此幼稚。如今電子書的方便性,還有電子書櫃上流通的作品特性,讓我有更多機會看一些所謂流行暢銷書,說實在話這些書有沒有"文學價值"留給專家去評斷,我認為如果一本書看完會讓你想想自己應該怎麼生活,怎麼死去,或怎麼面對身邊的人的生死,它已經具有可貴的"生命價值"。
【適合閱讀的人群】除了人生百態也想看看人死百態的好奇寶寶。對於自己辦公室工作以及開會人生感到厭恨的上班族群。常常臆想生離死別鏡頭而遠顧近憂兼具的焦慮症患者。等公車跟捷運的時候不想再滑臉書想看點別的的通勤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