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所以說寫這個【眼睛業障重書評】對自我學習及成長也有好處,這本少年巴比倫就是我的臉書朋友推薦我看的,在之前「許三觀賣血記」的書評下。不看則已,一看則無法闔書,連看三天三夜。中間各種怪誕荒謬情節,配以樸實直白(書扉介紹直接寫"幽默粗俗"我想說有這麼嚴重嗎,不管怎麼樣評論人家的文章為粗俗還是不好吧)的文字,搭配令人發噱的對白,這種「管他人之乎者也,老子就愛問候祖宗」的霸氣相當投我所好。據說作者是一位做過工人、推銷員、倉庫管理員,最後做了廣告公司創意總監的斜槓文青,第一次出長篇小說便是這本【少年巴比倫】(2008)變得到文壇矚目,不僅得到許多文學大獎,也被拍成電影,所改編的同名電影也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之後路內持續寫作,包括《追隨她的旅程》(2009)及《天使墜落在哪裡》(2014)等,與《少年巴比倫》合為「追隨三部曲」的長篇小說。因為討厭朝九晚五的工作,就這麼出了一本書,搖身一變成為專職作家,迄今出了六本長篇小說,其中《慈悲》獲得的評價最高。
故事敘述20世紀90年代初的戴城,高中畢業後的路小路沒有考上大學,在父親的操作下到糖精廠工作,一開始跟著一位「老牛逼」的師傅學藝,成日修水泵,後來改到了電工班,糖精廠,基本上所有粗活都幹過了。在中間他碰到了女知青白藍,是一位駐廠醫生,本來兩個人是天鵝與小丑那樣的關係,後來卻浪漫地走在了一起。原來白藍也不是全然那麼理性,也有瘋狂跟憤世嫉俗的一面,而小路心中多少有對穩定生活與感情的嚮往。白藍鼓勵小路上夜間大學,小路也順利求學,但兩人的生命叉路出現,慢慢各行其路分頭走遠,留下的是對青春各種荒誕體驗與青澀愛情的回憶。
【金句】路內的筆觸果然是來自廣告公司的底子,處處是段子,簡直是一本段子大全,沒辦法摘錄金句,第一有好多髒話我用微軟注音打字選不到字,第二我不想把整本書抄下來是不是會犯法的啊?每一段都好好笑,超級對本人胃口,在此只能將一些稍微羅曼蒂克的片段節錄下來。我必須說,所有插科打諢的不正經都是為了掩飾心底那赤裸裸,純淨的真心,所以這樣的段落特別觸人心弦而出眾(特別是在通篇粗話之下),我覺得這本書的愛情片段是很美的,跟周星馳電影裡的愛情一樣屬於配角但往往搶了主角的戲還更美。
- 關於那個白裙子姑娘,我曾經去尋找過她。我深信她就是化工廠的某個女職工,也許是化驗員,也許是科室幹部,這些姑娘都躲在辦公大樓很深處,好像珍稀動物一樣,平時見不到。我一個修水的小廝,也不方便到這種地方去獵艷,會被人打出來的。但我很想念她,我少年時代對白衣姑娘有一種徹心徹肺的迷戀,雖然下巴還在疼,但是,這種疼只會讓我愈加地想念她。
- 我和她之間,迷失是一種永恆的狀態,也是我通往她的唯一的道路。這很像是宿命,假如我不曾迷失,我也就永遠不會遇到她。
- 我離開工廠之後,有很多個夜晚,都在稿紙上描述它。有時候我把它寫的非常傷感,有時候則非常快樂。我從來沒有寫過白藍,除了這一次。即使是再我三十歲以後,寫到她,也只是一些斷斷續續的故事,我不能一次把她說完。我做不到。在我有限的生命裡,我將一次次地把她放下,又重新拾起。我用這種方式所表達的已經不是愛了,而是懷念。但是這種懷念來自於我身體最深的地方,是我血液中的一部分,不僅是白藍,還有其他人。
- 我說,很長一段日子,我都認為自己無人可愛,所以只愛你。我為這種愛情而羞愧,但在這樣的旅程中我無法為自己的羞愧之心承擔責任,假如無路可走,那不是罪過。但我也不想睜著無辜的雙眼看著你,你既不在此岸也不在彼岸,你在河流之中。大多數人的年輕時代都被毀於某種東西,像我這樣,自認為一開始就毀了,其實是一種錯覺,我同樣被時間洗得皺巴巴得,在三十歲之後,晾在我的小說中。
- 那一年,我抽空去上海找白藍.....宿舍的人告訴我,白藍上個星期就走了,去哪裡不知道。我失去了目標,且不知道該去哪裡,只能一個人在醫學院裡逛,看看這個地方,感受一下她的理想。我走了很久,每一條道路都很熟悉,地上的落葉也很熟悉,我想起她說過的,每一片枯葉都只能踩出一聲喀嚓,這是夏天的風聲所留下的遺響。我想你是一個多麼詩意的人,可惜詩意對人們來說近乎是一種缺陷。我好像有幾輩子沒見到她了。
【我的眼睛業障重書評】我對文學類獎項不了解,哪些小說寫的好以外,還能被拍成電影也沒什麼能判斷的感覺。通常是看了好的電影之後,再回來看小說本身,會覺得「是不是其實是兩個故事」或是「其實沒有必要拍成電影」那樣的一股尷尬。這本小說我認為要拍成電影應該很簡單,但是前提是中間的對白一字不要改,就像我說的來子廣告公司的作家句句是段子,處處是段子,應該沒有別的編劇能寫出更好的段子了。
曾經有作家(我忘記是誰了)說好的文學小說應該是「true stories well told」真實的故事說得好,這本書應該完全符合這樣的定義。用幽默,嘲笑,人性的筆調,調侃現實生活,調侃不成才的自己,也調侃自己那不成功的初戀。我很高興最近發掘了這個作家,據說他還在繼續創作(當然還在世人家跟我們差不多年紀),我一邊等待的同時也繼續蒐集他其他的作品來看。
這本書坦白說有點像小時候愛看的「東京愛情故事」搞笑版,年輕的時候眼淚流的不夠多,要看一點傷春悲秋的-男的帥女的美怎麼就是要離別-那樣的故事把自己哭的要死。年紀稍長,心中最柔軟的部份包了厚厚的一層硬殼,惟有最鋒利的現實能刺穿,讓淚水泊泊而出。除了打呵欠流眼油之外,淚水一旦出來的時候,就是生活跟感情真正要分崩離析的時候,也就是事情非常大條的時候。所以說長大,或是長粗(粗糙的粗)以後,不要輕易看悲傷的故事,要看這種能讓你哈哈大笑的故事,雖然它不見得不悲傷。
【適合閱讀的人群】想要因為笑而流淚不是因為悲傷而流淚的大人。初戀也是失敗而且常常想起的中年人。對各種方言的髒話粗話抱持高度興趣的語言學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